新闻中心
发布日期:2020-02-19
---来自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孙云飞的日记
凌晨3点20分,武汉还在沉睡,我却已经醒来。推窗望去,可见宁静的武汉青山区几星灯火若有若无。浅睡乍起,感觉有些乏力,算算这已经是我们天津医疗救援队援颚的第16天,每天两点一线的我们早已经忘了今天是星期几。晨起简单洗漱,匆忙穿好衣服和值班的队友们踏上去医院的路。这里的天气早晚温差很大,中午艳阳高照,清晨和夜里却阴冷潮湿,今天看起来阴沉沉的,没有一点风。我是早班,每天进入“红区”病房前最重要最严格的事情莫过于穿戴“盔甲”,一层贴身长袖衣,一层刷手服,一层连体防护服,一层外层隔离衣,2层加厚橡胶手套,两层鞋套,两层帽子,N95口罩,护目镜,防护面屏,一层一层就像包粽子一样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。一整套防护服穿戴下来大概需要20多分钟,经常是还没进病房前就已经汗流夹背,为了节省体力,我和战友杨志强都是互相帮忙,一遍又一遍的检查,看看有没有漏穿什么,有没有皮肤暴露在外,最后再穿好偏大的胶鞋,此时的我就像“钢铁战士”。穿过一条长廊,依次通过清洁区、缓冲区、隔离区,就像闯关一样小心翼翼的进入真正的“红区”。
病区里每天有60个病人左右,每组分管20个病人,早晨的工作很繁重,测量体温、血压、血氧饱和度,发药,静脉输液,做治疗的同时重复无数次的七步洗手法,每一步洗的都是那么认真,不敢有一丝疏忽大意,这是对病人的负责,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保护。16床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,一位58岁的阿姨,跟前几天相比,她的气色和症状已明显好转,基本达到了出院的标准,等待最后一次核酸检测结果。记得刚住院的时候她旁边的床头柜上经常摆放着吃不下的食物。看着她日渐消瘦,情绪低落,我知道她是想念家人了。每次进入病房,我都会和老人家聊聊,安慰安慰她,渐渐的我们熟识了。有次听到老人家打电话,她告诉家人:“你们放心,我在这里很好不用惦记,天津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对我很关心很负责任,我很快会痊愈出院的。”人间自有真情在,听完这些话语,我的心里是那么的温暖,因为我们的付出换来了患者的认可和尊重。
我们的病区是重症病房,查完房后,听到主任和其他几位医生交代:“28床那位患者情况不太好,躁动,高热,严重电解质紊乱,需要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路快速补液,但病人血管条件很差,几位老师都未能穿刺成功。”凭着我在急诊科抢救经验,我建议选择颈外静脉穿刺。颈外静脉穿刺是个高风险操作,别说隔着护目镜,戴着双层手套,就是平常也会有技术难度。来不及多想,我立刻准备,消毒、穿刺、固定、静脉给药,遵医嘱为患者吸氧、心电监护、约束双上肢、摆放舒适体位,一气呵成,一个多小时过去,患者转危为安,我的汗水早已顺着脑门流了下来。但所有的老师都朝我翘起了大拇指,我也因此而有了“扎针小王子”的爱称。我和杨志强在同一个小组,作为男护士,我们主动承担病房里比较繁重的工作,每天除了完成常规治疗外还要拆装氧气瓶与病人更换氧气。杨志强主动承担了病区里所有病人更换氧气的工作,上百斤的氧气瓶需要搬动,他从不怕脏不怕累,小心谨慎,看似一项简单的工作,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,病区里的护士长和其他女老师给杨老师起了一个名字“氧气瓶小王子”。杨志强在工作中是我的老师,在生活中就是我的老大哥,工作中遇到困难我需要向他请教,生活中他给了我很多无微不至的照顾,还有其他三位战友冯瑞丰、林辉、于泳,我们每天互相关心,互相照顾,我们不但是亲密的战友,还是温暖的家人。坚信举国力量,随着越来越多医务人员和物资的到位,我们会很快打赢这场战役。
最后,我想表达一下我们的感谢,16天,384小时,23040分钟,1382400秒钟里,院领导、医务处和护理部主任、科室主任、科护士长、护士长以及家人朋友、同事邻居,通过各种方式关心、激励着我,每次打开手机,微信,QQ等通讯工具,都会传来对我们的牵挂和关心,队员们的微信群、朋友圈,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,你们在那边过得还好吗?都适应了吗?家里有啥困难吗?一定要注意安全,保护好自己呀!……每天,每时,每刻都会被潮水般的各种关爱包围!感谢祖国,感谢领导,感谢所有关心、牵挂我们的人!我们一定能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,打胜仗,零感染。一定会不辱使命,平安归来!
上一篇: 战地日记--援鄂小记
下一篇: 党旗飘扬--巾帼战士 抗疫先锋